1970年代结婚必备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如今已经不再成为必需品。1970年代结婚必备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如今已经不再成为必需品。
在13亿人口中,仅有不到2亿人在使用手表。在日本,10个人有七八个人戴手表。中国钟表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宏光对瞭望智库研究员表示,手表文化就是时间观念的体现,中国人不喜欢戴手表也正反映了时间观念差的文化。
而对于手表的不重视也直接导致了中国钟表制造技术的总体落后,因为自改革开放后,就一直被国家政策所冷落。直到今年1月份,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我国钟表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钟表业的现状才可能有所改观。
高科技的支撑
张宏光认为,中国钟表在单项技术或者几项技术合成上,一点都不落后。但中国钟表是多层面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落后,从管理理念的落后、品牌的落后、技术的落后、材料的落后、工艺的落后、装备的落后,到人才水平的落后,最主要的是,国家没有把它放到一个关乎国家高精密仪器未来的高度重视。瑞士是全球的钟表制造强国,正是受益于其把钟表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工业来看待。
如果把钟表业只是看作钟表,那就是小看了钟表业的延伸功能。它是时间控制的工具。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需要精准的时间,这就需要时间同步控制系统,时间同步系统是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也就是说,不同地方在网络上看到的内容要实现同步,就需要一个高精准的时间系统来支撑。
而时间同步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高科技行业,比如国家电网,因为电网系统的时间误差只允许在微秒级误差妙范畴。再如高铁,一列高铁能够在一个站点停车时间精确到2分钟,3分钟,自动信号系统需要精确到微秒级的时间同步控制系统。
目前中国高铁的时间系统大部分由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供应和服务。持久公司的常见应用还有上海世博会,北京火车站等公共场所。
它利用的就是子、母钟理念,只是使用了现代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加以改造。现代化的子母钟系统可以做到不管跨多大的跨度,只要是一个时间源,一个时间源进行控制,一个时间源进行校对。那它同一个系统的任何子钟时间就保持一致。
千亿产业
但这样一个高科技行业支撑系统的产业规模目前还不大,相比于汽车,钢铁等大产业,钟表业只是个小产业。中国的钟表业一年的销售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有3600多家钟表企业,比较知名的如飞亚达、海鸥和罗西尼等。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广东,有大约2000家企业从事钟表相关的产品配套。广东的钟表企业特点是配套很很齐全,但很少有企业上下游环节都涉及。这也是现代化产业分工的需要,做表针的就做表针的,做表盖的就做表盖的。做一个产品就把这个产品做到极致。张宏光表示,钟表业上下游分工明确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产品容易做到接近极致、完美。
第二个好处是,它也有利于节省设备成本。如果从上游到下游,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机制造都涉及,那一个钟表企业的设备成本就需要大大提高。广东的钟表企业相对盈利好一些,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像国有企业海鸥、北极星,历史包袱比较重,加上管理体制落后,他们正处于一个发展瓶颈期。
此外,中国的钟表业还受到一些条件限制。比如电波表的发展受制于时码发播台的限制。为何这么说?时码发播台作为公共资源,它理应服务于企业或者说消费者,但因为目前该时码发播台是由外资企业投资,因此中国的钟表企业要想生产制造电波表,那就必须高价购买投资企业的电波表芯片。这导致中国企业不敢轻易涉足电波表制造。
蓝海雏形
钟表,也叫计时仪器,它属于精密仪器仪表,而精密仪器仪表是中国未来的一个蓝海产业,其市场空间有800亿美元。
中国企业在进入之前,被国外四大集团:瑞士的ABB、美国的艾默生、德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达索所垄断。精密仪器仪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它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以及像中石油、中石化输送管道上的高温高压仪表,而且是光机电一体化。
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就在这个方向有所进展。福建上润是做石英表机芯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一年营业收入10亿元,但机芯业务只占20%,更多的收入来源是精密仪器仪表业务。由于属于涉密业务,外界对此并不太知情。
张宏光表示,如果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至今有政策支持钟表业的发展,或许钟表行业及其精密仪器仪表行业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30多年后终于了有了国家政策扶持钟表业,钟表业以及相关联的精密仪器仪表发展就有了希望。一个更大的市场即将打开。
来源:瞭望智库